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学校主站
新闻中心
 
学院快讯 首页  新闻中心  学院快讯

河仁慈善论坛第123期: 张震教授谈长寿时代的生育力衰退与保护

发布日期: 2025-04-02 浏览次数: 11

  2025327日下午,河仁慈善论坛系列讲座第123期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社会学院401合美堂举行。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张震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题为“长寿时代的生育力衰退与保护”的讲座。讲座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郭未教授主持。

讲座中,张震教授围绕全球低生育率趋势、生殖健康危机及技术干预悖论展开了一场跨学科讲座,揭示了生育力衰退背后的复杂动因,并引发对文明演进的深刻反思。

张震教授

张震教授指出,人类正经历“长寿-少子”双重革命:全球总和生育率持续走低,中国2022年总和生育率仅为1.09。尽管国务院及地方政府(如呼和浩特)出台生育支持政策,但“逆向操作幻觉”普遍存在——简单逆转生育抑制因素无法有效提升生育率。他强调,生育率存在“自然边界”:下界由生育的“幸福效应”支撑,上界则受限于人类生理极限(历史最高总和生育率为15.3)。当前低生育率并非“潜力未释放”,而是社会结构、个体选择与生殖力衰退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
张震教授从生物学视角揭示了生殖系统衰老的严峻现实。女性卵巢早衰:女性出生时卵母细胞储备约1-2万个,31岁后质量与数量加速下降,50岁左右进入绝经期;男性精子质量滑坡:全球男性精子浓度从1973年的1.01亿/mL骤降至2018年的4900/mL,且高龄父亲(>35岁)子代自闭症、精神疾病风险显著上升;环境毒素与生活方式威胁:内分泌干扰物(EDCs)、PM2.5、微塑料等损害生殖细胞,夜班工作使女性排卵障碍风险增加33%,肥胖导致女性自然妊娠率随BMI指数下降。中国的不孕率从2007年的11.9%攀升至2020年的17.6%,辅助生殖技术(ART)婴儿占比虽低(上海2004-2015ART婴儿占0.27%),但父母高龄化趋势明显,子代健康风险不容忽视。

张震教授进一步反思了技术干预的悖论。现代医学技术(如辅助生殖、基因编辑)虽解决个体生育难题,却可能使本应被自然淘汰的基因延续,累积物种层面的生物脆弱性;ART将生育工业化,子宫、卵子成为“可替换零件”,技术理性割裂了生命诞生的完整性。

最后,张震教授以哲学视角叩问生育力衰退的深层意义:环境污染与生殖力衰退或是地球系统的负反馈机制,警示人类突破自然界限的代价;现代个体在“为何生育”的追问中直面自由重负,生育从“必然使命”转为存在主义实践;人造子宫、数字永生等技术可能重构生命形态,但“生物繁衍”与“精神传承”的平衡仍是文明存续的关键。

讲座引发强烈反响,郭未教授评价张震教授的讲座展现了一条极具启发性的研究路径:从宏观人口数据切入,深入至微观的个体生命状态,揭示出人类生殖力衰退与现代性进程中的潜在风险之间的深层关联。尤为可贵的是,作为人口学家,他突破了传统学科对数据与客观事实的单一依赖,将生育问题置于存在主义哲学与文明演进的宏大叙事框架中审视。这种研究路径的突破性在于——当学界普遍沉迷于数据分析时,张震教授通过追问“数据背后的意义”,将人口学研究提升至生命哲学的高度。这提示我们:人口学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描述“如何变化”,更需通过抽象思辨回答“为何重要”,唯有如此,方能从社会现象的记录者转变为文明进程的解读者。

现场师生就技术伦理、老年教育及个体生育困境展开热烈讨论。

Copyright@ 2014 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河仁楼    邮编:210023
电话:86-25-89680963/89680964    传真:86-25-89680964    Email: hrca@nju.edu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