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15日下午,河仁慈善论坛系列讲座第129期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社会学院118室举行。华中科技大学刘成斌教授以《智慧养老中科技伦理前沿探讨》为题发表专题演讲,从技术风险、政策规范、实践框架等多维度展开系统性分析。讲座由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副院长徐愫主持。

刘成斌教授
刘成斌教授指出,智慧养老技术需直面三大哲学层面的风险:工业现代性转型中的“风险社会”特征、技术失控引发的系统性安全危机(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、天津港爆炸案例),以及技术应用加剧的社会公平问题。在国家政策层面,他重点解读《科技伦理审查办法》与《人工智能治理原则》,强调构建以伦理为核心、动态调整的治理体系,通过法律规范与弹性政策相结合,保障技术发展符合社会公共利益。
针对AI医疗服务的伦理实践,刘教授剖析了三大技术风险源:训练数据偏见、模型过拟合及系统交互漏洞。在隐私保护策略方面,提出数据脱敏处理、加密存储、分级访问控制、知情同意告知、定期安全审计、禁止未授权共享六项具体措施,并指出实施难点主要源于企业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困境。
刘成斌强调,智能医疗系统需实现技术透明性三重价值:通过可解释的AI决策增强医患信任、提升患者治疗参与度、推动监管法规完善。同时援引技术社会学理论,梳理弗里德曼、马尔库塞、埃吕尔等学者关于技术自主性的经典论述,指出AI诊疗面临患者知情同意落实难题,需通过政策明确患者对AI辅助医疗的选择权。
讲座列举智慧养老六大现实伦理挑战:隐私泄露(如美国医疗数据泄露事件)、AI误诊风险、智能设备去人性化设计、可穿戴产品质量缺陷、技术过度依赖等。对此提出五项优化路径:重构技术辅助定位、重塑服务响应逻辑、构建伦理治理框架、增强技术可解释性、推进文化适应性改良。
刘成斌教授总结提出,智慧养老需超越技术“实质吸纳”局限,建立涵盖技术定位、服务逻辑、治理框架、文化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体系,最终实现“技术为人服务”的本质回归。
本次讲座为智慧养老的伦理治理提供了严谨的学术框架。现场师生积极参与互动,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问题,刘成斌教授耐心解答并给予了指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