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6月15日下午,河仁慈善论坛系列讲座第132期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社会学院401室举行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吕鹏研究员应邀来我院做“人工智能的社会风险与平台治理”讲座,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风险挑战与平台治理策略。讲座由河仁社会慈善学院副院长徐愫副教授主持。

吕鹏研究员
吕鹏研究员在讲座中指出,人工智能短期内带来的变化常被高估,但其对社会形态、治理模式及人类文明的长期影响却被低估。他强调需从多维时间周期(如康波周期、人生周期、库兹涅茨周期等)审视AI的社会效应,并揭示学界对数智社会的本质存在根本分歧:既有认为技术仅是资本主义逻辑新瓶装旧酒的不变论,也有主张数据驱动社会从信息社会向智能社会阶梯式跃迁的变迁论,同时警示平台垄断可能催生数字封建主义等级剥削,亦展望共享共治的数字社会主义前景。
针对平台治理议题,吕鹏研究员提出“自我治理-外部治理-共同治理”三层次治理架构,认为平台治理场域应是由国家、数字平台企业、其他企业、社会共同形塑的治理空间。他强调,数字平台企业正从“技术提供者”转变为“治理参与者”,需在数据主权、算法伦理等领域承担更多责任;政府也需综合运用经济、法律、社会、文化等多重工具应对平台治理的升级挑战。
最后,吕鹏研究员指出中国数字社会学的研究不足之处:总体性研究不足,缺乏对数字社会元理论”的关注;方法和数据更新仍有较大空间,处理大规模、高复杂性的数字化数据方面存在着明显缺陷;微观层面的情感和主体性需予以更多关注,较少关注身体与自我等聚焦微观个体生活实践;需要更多地关注市场和企业的自主性,包括新商业模式的形成、市场规则的形塑机制等;要向生产领域进军,重视对人工智能赋能生产、新质生产力、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;需要更多“想象未来”取向的研究,重视看似未来实则已在眼前的尖锐问题;从注重批判到投身建设,更多地探讨和提出具体的策略或政策建设。
互动环节,师生们围绕人机情感交互、数字社会学研究议题等展开了热烈讨论。
